——全省关工委培训班学员赴蜀山区考察“乡村振兴、关工助力”工作
4月23日上午,全省关工委培训班学员赴蜀山区小庙镇调研“乡村振兴、关工助力”工作。省关工委主任张俊、常务副主任叶露中出席,市关工委主任熊建辉、常务副主任李兵,区委副书记、区委党校校长刘智,区政府副区长王祖胜,区关工委主任沈成富、常务副主任时新陪同,各省辖市、省直属机关、省教育厅、省国资系统关工委主任、办公室负责人等80余名同志参加活动。
培训班学员一行先后深入马拉松博物馆、马拉松讲堂、庐州土陶非遗传承人李宏亮非遗工坊、马岗村乡风文明馆、乡建学堂、新农人创业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蜀山区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在魏普龙“五老”工作室、李宏亮“五老”工作室,省、市关工委主要领导同“五老”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详细了解活动开展、发挥“五老”作用工作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关工委部门、“五老”要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五老”精神,发挥老同志的特长和优势,推深做实“乡村振兴、关工助力”工作,争取为全省关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创造经验。
近年来,蜀山区关工委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关工助力”行动,依托大、小岭南生态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五老”优势,积极引育“新农人”,创新打造“体育+非遗+农耕+三国”多元文化品牌,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关爱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弘扬体育文化,让拼搏精神“燃”起来
依托中国首个马拉松文化小镇,持续发挥“五老”人员——合肥市马拉松协会会长魏普龙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蜀山区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和“五老”工作室,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开展马拉松文化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年均举办赛事80余场,参与超5万人次。2024年,已举办马拉松活动20余场,吸引8000余人次参与。通过参观博物馆、体验智慧赛道,青少年学习马拉松历史与体育精神。同时,打造红色智慧赛道,让青少年在运动中接受“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教育,锤炼意志品质。
(二)传承非遗文化,让匠心技艺“活”起来
以省级非遗项目“庐州土陶”为核心,打造“非遗手工造物社”,邀请传承人李宏亮设立“李氏土陶馆”,成立“五老”工作室,带领青少年开展土陶制作研学活动。此外,引入“青于蓝非遗古法蓝染体验馆”,让青少年体验扎染技艺,了解中国传统染色工艺。据统计,“非遗手工造物社”已接待研学青少年3000余人次,举办活动百余场,既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也带动了“非遗”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三)探秘三国文化,让历史底蕴“潮”起来
深入挖掘“合肥之源”和曹操运河遗址历史人文资源,开展三国文化研学活动。通过聘请老支书、老党员等“五老”人员对乡风文明馆中的历史遗迹进行陈列、讲述,通过情景再现、沉浸体验等方式,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在互动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体验农耕文化,让乡土情怀“厚”起来
组织老支书、退休农业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等“五老”人员担任实践导师,带领青少年参与浸种、插秧、收割等农事体验,手把手传授传统农耕技艺,学习生态农业知识,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通过“校地联动”机制,将农耕实践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年组织200余场活动,惠及青少年超万人次。许多青少年在活动后自发成立“惜粮小分队”,用实际行动践行节约美德。
(五)助力就业创业,让人才发展“兴”起来
建立“乡村振兴、关工助力”示范联系点,积极培养扶持“双创”青年创新创业。实施“新农人计划”“乡村管家计划”,推动村民变“管家”、变“股东”,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搭建“乡建学堂”平台,依托马岗村现有资源积极开展文旅服务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就近就业。如“五老”人员代表徐为苇参与老屋改造后成为民宿管家,实现家门口就业。这一模式既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又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和谐环境,形成“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通过“乡村振兴、关工助力”行动,关工委和“五老”助力大、小岭南农业观光、特色餐饮、文化体验和马拉松赛事等,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约30万元,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目前,小岭南所在的马岗村先后获评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省级文明村镇等。小岭南也实现了从“空心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蜀山区关工委将继续落实省、市关工委工作要求,立足区域特色,深挖本土资源,依托大、小岭南生态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各类关爱活动,全面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扶持培育“双创”青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蜀山区:范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