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五老”正能量 特殊群体有保障
——肥西县官亭镇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几点做法
黄 璜
特殊群体中的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和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五老”人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正能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官亭镇关工委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关爱平台,建立健全关爱机制
肥西县官亭镇关工委在全镇31个行政村共吸收了460多名有爱心的“五老”人员参加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去。自镇关工委成立以来的这些年,先后以辖区中小学校为基点,以学区内的中小学校为平台,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站,电脑视频室等,开展信访接待,心理咨询,亲子视频对话,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从源头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托管,校外教育,寒暑假监管,亲情呵护,安全卫生等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以互联网为依托,安装亲情电话。为方便留守儿童及时向父母反映学习、生活、思想状况,满足亲情间的需求,增强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官亭镇分别在各所中小学校安装了亲情电话,并且,利用互联网,由班主任、授课老师、各村(居)包片干部适时引导他们每周至少发一条信息,每月写一封信给外出的父母,真正架连起时空亲情互通的桥梁。以各村(居)为单位,动员社会志愿者组建“爱心团队”,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少关爱,缺少感情的寄托和家庭教育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我镇以倡议书,致学生家长一封公开信等形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全镇31个村(居)社区均成立了由村干、党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参加的“爱心团队”采用结对帮扶,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以各节假日为载体,开展“手拉手”牵带活动。
二、开展调查研究,确立关爱工作重点
官亭镇关工委一班人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的调研课题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找准关爱工作的有效切入点,我们通过走访、电话、关工委微信群等形式,以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以“学习阅读、家庭教育、生活实践和行为品质”四个方面主题为调查内容对全镇中小学留守毕业生进行调研得出:
(一)、学习阅读方面:暑假在家长指导下,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有452人,他们暑期能看完1-5本课外书籍,能完成自己和家长自主购买的作业练习,约占45%;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劳动的学生有346人,约占35%;令人担心的就是,有112名留守毕业生,暑假期间整天无所事事,一本书也不会看,一件事也不去做,约占10%的留守学生。调查发现,中小学毕业生自觉性较差,大多迷恋网吧和电视,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而初中毕业的留守儿童暑假期间约有10%的学生整天在外游手好闲,经常违规违纪。
(二)、家庭教育方面:200个留守家庭中,有家庭作业及辅导方面有布置的占60%,没有的占40%,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有要求,无督查,很多留守毕业学生对于家长布置的作业完成往往是虎头蛇尾。在没有要求的两个月的暑假中,这些留守学生中的很多人充分自由,整天无所事事,许多孩子整天泡在网吧。这些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实在令人担心。大多留守学生在假期的生活和成长属于,父母亲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住,社会及家庭的教育基本空白。更让人担忧的就是,父母亲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多的或缺了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等。
(三)、生活实践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很勤快,能帮助大人减轻做家务的负担,但还有近30%的留守毕业生在家懒惰,不愿意帮家长减轻负担,不会体谅父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许多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娇气,懒惰,爱花零钱,爱吃零食等坏的生活习惯!
(四)、行为品质方面:全镇500名中小学生家庭中发现:想今后考取大学的只有214人,仅仅占41%,有自己的书房竟然只有42人,不足10%,大都学生学习无目标,生活无约束,人生无理想,不了解生活,做人无准则。
通过此次调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让农村中小学生过一个快乐的假期,需要孩子、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为此,我们以各节假日为载体,开展“手拉手”牵带活动。为了使留守儿童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我镇每年以“五一”、“五四”、“六一”、“十一”和端午、中秋、春节为载体,组织在乡的大学生,现役军人和社会志愿者,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到节假日里,以“心贴心服务,手拉手牵带”和“你我共度难忘节日”,使他们融入到欢庆节日中感知社会,感悟有爱。
三、组织“结对帮扶”,关爱工作成效显著
若是做好留守孩子的“结对帮扶”工作,先必须摸清全镇“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五老”同志有的是爱心,有的是时间,他们更乐于做这项工作,由镇关工委牵头,辖区学校配合,“五老”同志参与,围绕各级关工委关于帮扶帮困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关注、关爱和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一对一结对”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近年来,364多名“五老”志愿者为300多个学生家庭分担了义务监督工作,为社会做出了有效的贡献,实现了老同志的人生梦想,展示了“五老”党员的正能量。
自2013年以来,官亭镇关工委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对全镇特困留守儿童家庭及偏远学校开展爱心结对帮扶活动,春季,安大爱心团队分别为王集学校、金马小学及20多名留守学生捐赠总价值约4万多元的爱心物、款;东航志愿者为金马小学和该校的三名优秀学生送来价值1万多元的图书和学习、体育用品;夏季《江淮晨报》和合肥学院的爱心团队为官亭镇8名特困留守儿童张增峰、黄绘等捐款捐物,每位学生至少获得了500元以上的救助。肥西好人王学生得知官亭中心校汤笑容的爸爸瘫痪在家时,及时为该家庭送去1000元的爱心善款,给该家庭送去了爱的温馨。2017年春,当镇关工委得知家住楼郢村的许梦婷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时,便和镇中心学校、镇妇联、镇民政办联合,为该生筹得近15万元的善款。这项工作在官亭镇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是关工委工作的一个亮点工程。
根据自觉、自愿和就近就地原则,为其“建平台,设岗位”,让更多的老党员当好网吧义务监督员、思想道德报告员、传统教育宣传员、校外教育辅导员、法律知识咨询员、留守儿童帮扶员、失足青年保护员、安全普法监督员等,为促进下一代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年年初,镇关工委根据平时工作开展情况,做了大量工作,调整充实了个村关工小组成员,全镇共有360名老同志义务参与了基层关工委的相关工作。半年来,官亭镇“五老”人员在以下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在网吧及街道文化市场监督方面工作成绩显著,镇关工委、文化站专题培训了“五老”义务监督员,4名监督员在镇关工委领导的带领下多次深入各街道开展工作,多次规劝了未成年人离开网吧,让店主主动销毁了40多盘不合格的音像制品,查封了某街道的一处黄色音像制品销售处。二是在安全宣传和监管方面成绩显著。每年暑期,“五老”党员们都深入学校,深入各村,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在全镇重点塘坝设立防溺水标牌,在辖区街道都悬挂防溺水宣传标语。各个基层关工小组的“五老”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做了大量工作,为党委政府分担了许多工作,为社会做出来贡献。
四、努力探索进取,创立“三位一体”模式
肥西县官亭镇关工委本着自主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镇关工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政府部门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们联合辖区学校,摸清全镇留守儿童现状,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新动向;另外,在每个村(居)安排一名专人,负责本村(居)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和动态管理。在组织上,形成“三位一体”的网格式管理新模式,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注和关爱。二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活动平台,留守儿童之家及少年宫建成后,实现了留守儿童之家与少年宫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活动的新模式。每到周末,留守儿童之家与青少年宫同时开放,辖区内留守儿童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活动地点和活动项目。如今,在每个周末闲暇时光,在留守儿童之家和少年宫,人们时常能看到孩子们酣畅淋漓运动、安静专注读书、老少共下一盘棋、师生共作一幅画等场景。留守儿童们在与文化站其他群体和少年宫其他青少年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快乐,感受关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进步。三是创建“三位一体”的关爱团队。在学校,留守儿童是老师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因为父母亲情的缺失,学校为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做了很多工作。离开学校,留守儿童常常会觉得孤单。为使留守儿童时刻感受温暖,度过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镇关工委、妇联组织机关女干部、村妇女主任和学校女教师组成了“爱心妈妈”队伍;关工委也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自发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镇团委还组织广大团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手拉手、一帮一。这一个个爱心群体,为留守儿童送去贴心关爱。
肥西县官亭镇关工委的“五老”同志用爱为该镇广大青少年撑起了一片蓝天。
(肥西县官亭镇关工委:黄 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