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轻拂涔天河畔,稻浪与大棚银膜共舞流光,江华大地上,“三扶两创”的故事正悄然生长。作为江华县关工委的“五老”一员,我深切感悟:一帧鲜活影像,胜过千言万语;一组生动画面,能点燃青年创业热情。在“扶志、扶智、扶技,创业、创新”的实践中,我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大棚车间,见证青年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亲历“五老”智慧与青年活力的碰撞。这些珍贵场景若不及时定格,便会随时间消散;这些宝贵经验若不有效传播,便难惠及更多群体。
如何用镜头捕捉真实瞬间、用科学方法提炼价值、用规范管理保障长效、用多元传播放大影响,成为基层“五老”助力“三扶两创”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江华实践,从拍摄、采集、管理、使用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基层“五老”开展图像工作的实践探索,力求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三扶两创”的鲜活注脚,让每一组镜头都成为照亮青年成长的温暖光焰。
一、拍摄:以“三全原则”定格现场,让画面有温度有故事
拍摄是图像工作的“源头活水”,需以“全景覆盖、全程跟踪、全情投入”为原则,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承载“三扶两创”的核心价值,让静态画面成为动态故事的浓缩载体。
(一)全景覆盖:捕捉场景多样性
“三扶两创”场景遍布基层一线,拍摄时需兼顾“点、线、面”结合,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视觉叙事体系。
1.“点”上聚焦核心人物:锁定“五老”与青年两类主体,捕捉“五老”手把手教学的专注神情(如手部动作特写)、青年提问时的求知眼神(如眉头微蹙又舒展的瞬间),通过人物表情传递情感张力。
2.“线”上串联工作流程:围绕“扶技”培训的完整链条(理论讲解→工具操作→问题解决→成果展示)拍摄组图,用画面逻辑展现帮扶成效,形成“问题-措施-成果”的视觉闭环。
3.“面”上呈现环境特色:融入地域文化符号(如民族村寨背景、特色产业场景),让图像兼具工作记录与文化传播双重价值,增强地域辨识度与情感共鸣。
(二)全程跟踪:记录成长动态性
拒绝“一次性摆拍”,采用“跟踪式拍摄法”记录青年成长轨迹,展现从“0”到“1”的蜕变过程,让静态画面具有时间纵深感。
1.前期“痛点”记录:拍摄青年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困惑(如查看病虫害作物时的焦虑表情)、创业起步时的简陋条件(如临时搭建的工作场景),为后续对比埋下伏笔。
2.中期“突破”捕捉:聚焦关键转折点,如青年首次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创业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的激动瞬间,用动态画面展现“扶志”“扶智”的实际效果。
3.后期“成果”定格:记录帮扶后的显著变化,如作物丰收、创业团队扩大等场景,通过“今昔对比图”强化视觉冲击,直观呈现工作成效。
(三)全情投入:传递细节真实性
细节是画面的“灵魂”,需用“微距思维”捕捉易被忽略的故事载体,让每一张照片都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
1.自然动作优先:避免刻意引导,抓拍“五老”擦汗时的银发反光、青年指甲缝里的泥土、作物新抽的嫩芽等“不完美的真实”,比摆拍更具感染力。
2.光线巧用增色:利用自然光线塑造氛围,如逆光拍摄“五老”与青年并肩走在田埂上的剪影(凸显传承感),侧光捕捉劳作时飞溅的水珠(体现活力),让光线成为情感表达的“隐形画笔”。
3.道具承载深意:特写青年笔记本上的笔记、“五老”磨旧的手册、创业产品包装上的文化元素,让无生命的道具成为“三扶两创”的见证者,延伸画面叙事空间。
二、采集:以“三维联动”深挖价值,让素材有逻辑有深度
采集不仅是“按快门”,更是“挖故事”,需建立“图像+文字+数据”的三维素材库,避免“空镜头”“无故事”的无效积累,为后续传播与应用奠定基础。
(一)“快门+录音”同步:5秒锁定核心信息
拍摄时同步启动“5秒速记法”,用手机录音或备忘录快速记录关键要素,确保素材信息完整、可追溯。
1.基础要素:精确记录时间(如“2024.10.15上午9:30”)、地点(如“XX村大棚”)、人物(标注身份,如“‘五老’农技员+青年种植户”)、事件(概括动作,如“指导草莓疏花疏果技术”)。
2.情感要素:即时记录现场对话金句,如青年的感悟、“五老”的寄语,这些原声素材是后期宣传的“点睛之笔”,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二)“观察+提问”结合:三句话搭建故事框架
主动与拍摄对象互动,用“引导式提问”挖掘深层信息,形成完整故事逻辑,避免后期“无米下锅”。
1.问“变化”:“帮扶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了吗?”(对应“扶技”成效);
2.问“感受”:“今天学的技术,预计能带来多少收益?”(量化“扶创业”成果);
3.问“未来”:“下一步打算扩大规模,还是带动其他乡亲?”(体现“扶志”激发的内生动力)。
三句话的答案可直接转化为图文稿的“问题-措施-成效”结构,确保素材具备叙事完整性。
(三)“个体+群体”兼顾:避免单一视角偏差
采集时需平衡“典型人物”与“普通群体”,确保素材多样性,既展现个体成长,又体现工作覆盖面与影响力。
1.典型人物深度挖:跟踪记录1-2名重点帮扶对象(如返乡创业青年、特殊困难农户),拍摄其从“零基础”到“带头人”的全过程,形成“成长档案”,增强故事性与示范效应。
2.群体场景广角拍:在培训现场、创业集市等集体活动中,用广角镜头拍摄大场景(如50名青年同时实操农机的壮观画面),搭配中景(分组讨论、个别请教),展现“三扶两创”的规模效应与群体活力。
三、管理:以“四化标准”规范流程,让资源可追溯可复用
图像管理是“长效工程”,需以“分类标签化、存储云端化、权限分级化、更新动态化”为标准,确保素材“存得好、找得到、用得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长效传承。
(一)分类标签化:三维编码定位素材
建立“主题+时间+地点”的三维分类体系,拒绝“一锅粥”式存储,让每一张照片都能被精准定位。
1.一级分类按主题:设“扶志宣讲”“扶智培训”“扶技实操”“创业孵化”“创新成果”五大文件夹,每个主题下再分子类(如“扶技实操”含“种植类”“养殖类”“手工艺类”)。
2.二级标签记时间:文件夹命名格式为“YYYY-MM-DD_活动名称”(如“2024-10-15_草莓种植技术培训”),便于按时间轴追溯工作历程。
3.三级备注标细节:每张照片用“关键词+简短说明”命名(如“特写_青年_草莓疏果_成功后笑容.jpg”),并附《素材说明表》记录拍摄背景、核心人物故事等,丰富素材的上下文信息。
(二)存储云端化:双备份保障安全
采用“本地硬盘+云端平台”双备份模式,防止素材丢失,确保资源安全与共享便捷。
1.本地备份:将原始素材(未修图)存入移动硬盘,按年度归档,存放于专用柜,避免私人设备存储导致的流失风险。
2.云端共享:精选修图后的可用素材上传至内部云盘(如企业云、政务云),设置“查看权限”(全员可看、编辑限管理员),方便乡镇关工委、合作媒体随时调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权限分级化:分层管理保障规范
根据素材用途与保密级别,设置“管理员-编辑员-查看员”三级权限,确保资源使用规范、安全可控。
1.管理员:负责素材分类、标签审核、权限分配,拥有最高操作权限;
2.编辑员:可下载、剪辑素材,用于宣传报道、教材编制等工作;
3.查看员:仅可浏览素材,用于学习参考、工作交流。
分级权限既能保障素材安全,又能满足不同岗位的使用需求,避免管理混乱。
(四)更新动态化:定期“瘦身”保持鲜活
每月末开展“素材复盘”,执行“三删三留”原则,确保素材库“轻装前行”,提升管理效率与使用价值。
1.删重复、留独特:删除相似构图、同一动作的冗余照片,保留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如10张培训现场图,仅留“提问”“操作”“互动”3张核心场景);
2.删模糊、留清晰:剔除对焦失败、光线过暗的废片,确保留存素材符合印刷、展览标准;
3.删无关、留核心:删除与“三扶两创”主题关联度低的画面(如单纯风景照),聚焦人物、事件、成果三大核心要素,保持素材库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四、使用:以“五维矩阵”激活价值,让图像会说话能育人
图像的最终价值在于“用”,需构建“宣传展示、培训教学、成果归档、政策汇报、社会动员”的五维使用体系,让“死素材”变成“活教材”,实现从“记录”到“赋能”的价值跃升。
(一)宣传展示: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让“三扶两创”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扩大工作影响力与社会认同度。
1.线上“微传播”: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五老’镜头下的青春”专栏,每周推送1组图文(3-5张照片+500字故事),搭配话题标签(如#三扶两创##青年成长记#);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15秒成果对比”短片(如“帮扶前荒地→帮扶后菜园”),用视觉冲击吸引流量。
2.线下“沉浸式”:在乡镇集市、村委会设置“成果展”展板,采用“前-中-后”对比图(如青年从“愁销路”到“签订单”的笑脸对比);举办年度“影像展”,邀请“五老”与青年现场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增强互动体验与情感共鸣。
(二)培训教学:转化为“可视化教材”
将技术类图像汇编成实操手册,用“看图说话”的方式降低学习门槛,提升培训效果与知识传播效率。
1.步骤图:用特写镜头展示关键技术(如“水稻机插秧的5个步骤”),替代冗长文字说明,让青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对比图:拍摄“错误操作vs正确操作”(如作物畸形果与正常果的微距对比),标注“‘五老’提示”(如“疏花时保留第2-3朵花,坐果率提高40%”),强化记忆点;
3.案例图:用组图展示失败案例与成功经验(如“病虫害防治失败的大棚vs指导后恢复的大棚”),增强警示性与说服力,帮助青年规避风险。
(三)成果归档:留存历史见证发展
将图像素材转化为“可视化档案”,既为工作考核提供依据,又为乡村振兴留存历史记忆,实现“以图为史、以史为鉴”。
1.年度影像年鉴:精选标志性图像(如首个“‘五老’+青年”创业合作社揭牌、第100期技能培训班结业),制作《“三扶两创”影像年鉴》,按时间顺序梳理工作历程,成为历史存档的重要载体。
2.成长档案库:为重点帮扶对象建立“个人影像档案”,收录其不同阶段的照片、视频与文字记录,直观展现个体成长轨迹,为后续帮扶工作提供参考。
(四)工作汇报:用数据图像提升说服力
向上级部门报送工作总结时,用“数据+图像”可视化呈现成效,让政策制定者直观感受基层实效,提升汇报质量与决策参考价值。
1.成效可视化: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具象画面,如“培训2000人次”配学员实操大场景图,“带动50户增收”配农户丰收时的特写图;
2.问题可视化:用图像反映工作难点(如“缺设备的养殖大棚”“待升级的加工车间”),辅助政策建议的提出,增强说服力与针对性。
(五)社会动员:凝聚“‘五老’+青年+社会”合力
通过图像的情感共鸣与场景感染力,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热情,构建“政府引导、“五老”助力、青年主体、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1.感召“五老”参与:展示“银发帮扶”的感人瞬间(如老专家在车间教青年直播),激发更多老同志加入“五老”队伍;
2.吸引青年返乡:制作《青年创业图鉴》,用图像展示“家门口创业”案例,搭配“五老”寄语,鼓励在外青年返乡发展;
3.争取社会支持:向企业、公益组织推送“青年创业项目需求图”,用真实场景打动社会力量捐赠资源、对接市场,形成帮扶合力。
从田间地头的第一声快门,到云端传播的千万次浏览;从大棚里的微光闪烁,到影像展的温暖呈现,江华“五老”始终以光影为笔,记录“三扶两创”的每一个珍贵瞬间,传递帮扶工作的滚烫温度。手中的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连接代际的桥梁——用银发智慧照亮青年创业路,用鲜活画面传递“老有所为”的价值;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关心下一代”初心的践行,每一组图像,都是“三扶两创”成效的生动见证。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镜为眼、以图为媒,让更多青年在图像记录中看见希望,在故事传播中汲取力量;让“扶志、扶智、扶技”的种子在江华大地深深扎根,让“创业、创新”的活力在青年心中持续迸发。相信在光影的助力下,“三扶两创”的成果将不断丰硕,共同富裕的画卷将在江华大地徐徐展开,留下更多鲜活、闪亮、充满温度的影像注脚。
责任编辑:张勤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