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肥东)

信息来源: 肥东 发布时间:2021-09-15 10:59 【字体:

浅谈“立德树人”

 

童宗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关工委工作鲜明的主题,这就是“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岺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间、更是时代之间、未来之间,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实质上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党中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人才培养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特别强调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在新时代,要实现“树人”目标,就要为学生提供温馨、温暖、温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其中,我们“五老”们主要是用心用力用情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良好服务。

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教育方针,强调要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德是首要的、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要看到,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企图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下工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这样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以走偏。为此,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时代催人奋进,复兴再开新篇。我们新时代的“五老”们究竟如何抓好“立德树人”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深入青少年之中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12个词,是按照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来划分的。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代表是国家、社会、公民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个层面的关键是“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他还要求我们,要“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我们究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主要讲“爱国“和抓好“十二个结合”。

一、爱国

   “爱国”一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来说摆在第一位的。爱国是对祖国的依恋和奉献的情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爱国,包括爱祖国的河山,爱祖国的人民,爱祖国的文化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因此,我们广大“五老”们要深入青少年之中,教育他们要爱国,使他们清楚明白,我们每人人都有两个母亲,除了生身之母外,还有一个养身之母,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后,由小渐大,所有衣食住行所需,都是祖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称祖国为养身之母,是非常恰当的。爱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永远哺育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做儿女的,要永远热爱母亲,要永远尽忠尽孝。

二、十二个结合

(1)与学雷锋相结合;(2)与家风家教相结合;(3)与学习我们身边的各类模范人物相结合;(4)与开展“放飞中国梦”,做“四有新人”活动相结合;(5)与开展各种纪念日相结合(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6)与举办各种仪式相结合(如:入党入团、“升旗”、“成人仪式”等);(7)与学习各类文化名人相结合;(8)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9)与孝老敬老相结合;(10)与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相结合;(11)与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习红色文化活动相结合;(12)与文明礼义相结合。这其中,着重讲“三个结合”:

第一,与学雷锋相结合

教育青少年要践行“四个一”:

1、“一片情”:把雷锋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的人文情怀融入到同学、同事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实践中;

2、一颗钉:把雷锋关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运用到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学习上来;

3、“一滴水”:把雷锋“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永远不干涸”的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融入到班级。学校等的集体中去,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发挥团队力量;

4、“一头牛”:把雷锋甘于奉献,不求私利。乐做人民的“一头牛”精神,融入到勤奋学习、遵纪守法中,尊师爱生、爱岗敬业中来。

学雷锋,还要开展有针对性、参与性、时效性的特色活动,如:要做到“五个文明”:文明乘车、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观演出、文明旅游。乘公交车,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走路、行车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开会、观演出不接手机;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草皮;不攀枝折花等不文明行为。

第二,与家教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为此,我们可以向青少年讲讲古代清官包拯家训,对子孙清正廉明的严格要求;讲讲开国领袖毛泽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革命前辈习仲勋等对子女严格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良好的教育。

“家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这副优美的对联,道出了满腔赤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汇聚民风,民风呈现社(会)风。由此可见,家教家风之重要。家教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十分关键的。

第三,与文明礼仪相结合

一是说说文明礼仪。主要说说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如:给人递水递饭要用双手;递刀具给人要记住递刀柄那一端;送人走时要说:“请慢走”;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要拉而不要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离,如游离,就显得很没有礼貌;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等等。要教育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举手投足,都体现文明,都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

二是说说文明用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而今,我国提供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10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语言形式。

我们广大“五老”要教育青少年们,使他们知道,文明礼仪是属于精神范畴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要讲“道德”。人是群体动物、社会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脱离社会而高质量地生活着。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接触、交流。你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自己就要怎样待人,你自己要想生活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自己就必须做一个文明的人。如果人人都做文明人,整个社会才能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落实必重落细、落小,适用于核心价值观建设。老子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管子言“海不辞水,故人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经典名句都是直接用来论证修身学习的。重温古人这些至理名言,有助于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必重落细、落小的理解。必须从小处抓起,从身边事做起,抓住不放。举例说,讲文明尽管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但却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举手投足上,如: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等,只要人人处处事事都讲文明,整个社会才会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德”的问题。道德重如山,道德重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有行……

俗话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光荣任务。我们新时代的“五老”们要接续奋斗,要像“春风化雨润无声”那样,用爱感知用心育人。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为:合肥市关工委新时代“五老”报告团、肥东县关工委“树人”报告团成员


            写于2021910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