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一心为民(长丰)

信息来源: 长丰 发布时间:2020-11-17 10:18 【字体:

初心不改 一心为民

 

——记安徽长丰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孙全德

 

20184月,正是“阳春白雪风花香”的日子。有着35年村官履历、年过六旬的安徽省陶楼镇陶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孙全德考虑到年岁已高,便主动辞去“村官”职务,成为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团的一员。

两年来,他先后为青少年作了10多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专题报告,每场报告都赢得了青少年听众的一致点赞。一场场报告同时见证了这位“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30多年间初心不改,一心为民走出的铿锵脚印……

“摆脱贫困,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陶西、陶西,岭高水低,旱火频烧,土地贫瘠”。一句流传多年的顺口溜,道出了历史上陶西百姓的艰辛。

上世纪的198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孙全德,被选为陶西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带领村两委班子翻沟越岭作调查时,村上的缺水现状让这位血性汉子感叹不已:全村拥有9个村民组,6000多亩耕地,却未建一座电站。村里村外,更是没有一口像样的当家塘,六、七十年代挖的几口“碗口塘”,由于多年未行清淤,清一色变成了关不住水的“碟子塘”。由此,陶楼境内的龙门寺水库虽然相距并不遥远,然而,灌溉设施的奇缺,带来的恶果便是一泓清水难解岗峦旱痛。

途长舟重,我心似铁。第一次支委会上,孙全德便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誓言,我们决不能领着群众受穷。摆脱贫困,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突破从“水关”开始。那是个“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孙全德冒着39度的高温,进行勘查放线,他要从现在开始,打响“引来水库水,留住天上水,盘活地下水”的水利攻坚战。在亲力勘查地形,亲手绘制图纸的基础上,秋收刚一结束,孙全德便带领数百名村民运石子、开渠道、深挖塘、清淤泥,一干就是3个多月。书记忙在前,党员、干部干在前,两年后,全村兴建了5座电站,机泵设备全部更新,开挖了10多口当家塘,筑起了10多公里长的提引水渠道,并配套修建了节制闸、放水涵、过路涵,同时打机井数十口,不仅实现了全村耕地旱涝保收,而且人畜引用水难题百分之百得以解决。

“地作琵琶路作弦”,有路才能秦响富民强村的强音来”。针对“入组羊肠路,出村烂头路,进城断头路”的现状,孙全德不负众望,不等不靠,在自己争当“开路先锋”的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以及青壮劳力披星戴月,顶风冒雨,筑路基、背砂石、铺石块,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不仅水泥路达村入组,而且砂石路通田入户,总里程近十公里,在长丰县创下了奇迹。道路的四通八达,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问题,更主要的是为陶西村的“稀货外出”提供了保障,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农民收入快速提升。

“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是‘领头雁’领好头的最强动力”

“在奠实村级基础设施上创出一流只是条件,而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真正走上富路,实现小康,这才是关键的关键,才是咱们这些村级‘领头雁’领好头的最强动力”。这是孙全德的口头禅,更是他35年始终不变的行为准则。

1992年春节,因生活窘迫在外打工多年的河东村民组村民陶有武终于带着妻小回乡过年了。当看到家乡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时,不禁动了“孔雀南飞再飞回”之心。年后,当长丰县打工大军纷纷擦干离别之泪,一步一回头地踏向南行之路时,陶有武却没有动身。他将自家的3.5亩责任田整治一新,全部种上了广东人爱种的甘蓝菜。这一种大获成功,几个月后,他家的甘蓝菜喜获丰收,亩产高达5000多公斤,投放合肥周孤堆市场,由于绿色程度高,几天时间便销售一空,亩均收益近5000元。陶有武马不停蹄,将甘蓝菜种再次播向了他的菜地,秋日来临,又一次获得了高收入。

一年两季的甘蓝高收入,不仅带来了部分村民的跟进效应,更是让孙全德一心为民谋富路的心躁动不安了。他要与百姓“同甘共蓝”,开辟基地,规模化运作,菜由自己种,“金”从菜中“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此期间,他三进省城,拜安农大教授为师,一方面请求专家传授规模种植、绿色种植的“点金术”,另一方面请求帮助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秋去冬来,当其他村的干部在为脱贫谋资金时,他却一次又一次跑乡、跑县、跑市谋项目,最终,3000亩的绿色蔬菜基地在陶西村陆续建成。基地中不仅常“甘”常“蓝”,而且绿色南瓜,反季节蔬菜蜂涌而起,全村实施标准化生产,开辟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播撒渠道,实行购药、施肥、购种、育苗、技术服务“五统一”,很快通过了国家级有机检测,陶西被认证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推出了绿色蔬菜,孙全德想方设法张罗着为产品打开“绿色通道”。在他的竭力倡导下,村里组建了蔬菜专业协会,开办了蔬菜交易服务公司,与省级龙头企业合肥市顶绿公司挂钩,订单生产无公害甘蓝出口日本;同时还与合肥市周孤堆市场、合肥市相关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实行订单蔬菜统一收购,专人专车及时配送,年销售量达5000多吨。

“为让俺百姓富起来,老书记几乎把命给搭上了”。当地村民谈起书记帮大伙鼓起腰包的事,无不感慨万分。20049月,一家农户因部分蔬菜质量问题遭到拒收,便当场与顶绿公司“顶起牛”来,公司一气之下决定撕毁合同,不再收购陶西的蔬菜。因发高烧正在打点滴的孙全德得知后,拨去针头,火速赶到现场。找到公司的负责人后恳求说:“农户的蔬菜质量不合格,主要责任在我这个当书记的身上,是我把关不严,我向你们赔礼道歉。可你们不能因一家农户的菜质问题拒收全村的蔬菜啊,那样,损失可就太大了,咱老百姓输不起啊。”说到伤心处,年过半百的老书记不禁失声痛哭。为了农民利益,表露出如此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企业的老总们。他们当场表示:陶西蔬菜,照单全收。

1995年,陶西村通过争取项目,决定将砂石路修成柏油路。镇上通过招投标,将修路权承包给了一家公路建设公司。在修路的过程中,包工头通过协议的方式,从陶西村请来20多位村民帮助运料、打杂。不想,工程结束后,包工头不仅不按合同付给村民的劳务费,却偷偷的一走了之。关键时刻,腰部受重伤、卧病在床无法动弹的孙书记闻讯后,强忍伤痛,硬是让村民用板车拉着他赶了5公里路程,到镇上讨说法,最终找到了那位包工头,及时兑现了陶西民工的12万元劳务费。

统计表明,2017年,陶西社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4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创历史之最,村民们说:“没有‘领头雁’的领好头,就没有咱农民的腰包鼓”。

“不让村民永远过上甜日子,我这几十年村官就等于白当”

35年后的今天,走进陶西社区,规划建设的新村跃然眼前:一幢幢住宅楼、老年公寓鳞次栉比,露天停车位、电动车棚整齐有序,周边分布几家小超市、酒店,村民日常所需都能在村里一站式解决。不仅如此,村里的文化活动尤为丰富,村部的三层小楼里,健身房、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应有尽有。而每当夜幕降临,村前的小广场上更是彩灯齐放,人头攒动,舞曲悠扬,跃动的舞步如同陈年老酒,让曾经的“乡巴佬”喝得称心、舒心、开心。

在向小康迈进的征程中,孙全德坚信这样一条信念,只有让村民住有好房,乐有好场,观有好景象,才能保证村民心在田野上,甜在田野上,幸福在田野上。

为此,2010年,当美丽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潮涌浪推时,更加坚定了孙全德打造好美丽陶西的信心。支委会上,他铿锵有力地说:“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为百姓打牢世代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基础,我这20多年的村官就是白干”!

他和他的一班人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陶西村虽然背靠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促使农民收入逐年大幅上升,但由于这里600多户人家,居住在14个自然村庄,这种“房多人语稀”现象不仅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人口难以集中、人心难以积聚,如此,乡风文明建设成了难解方程。而要解开这一难解方程,必须紧贴百姓脉动,紧踩时代鼓点,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牵住土地整治这个“牛鼻子”,通过“拆房进楼”、“造地掘金”,既能保证农民住有好房、乐有好场、观有好景象,又能化解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

那些日子里,孙全德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在连续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代表会、亲属代表会的同时,带领村干部敲响了600多家农户的家门,宣传新村建设意义,商谈拆迁补偿方案。在征得农户签字同意后,一场“兴建新村、造地掘金”的划时代之战在陶西村开打。孙全德和他的“一班人”在积极争取项目、奖补资金及时到手、到位的基础上,多管齐下,“攻城掠地”。

第一步,请来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将14个自然村庄规划成1个居民点,确定统一拆迁、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具体方案。

第二步,通过招投标方式,从省城招来大公司进行精密施工,并选出36名村民代表组成监理小组,在孙全德带领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选材一流、设施一流、质量一流、美、绿化一流。

第三步,在新房分配过程中,干部不搞特权,与群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统一按照镇政府制定的安置方案组织实施,进行三榜公示;房屋分配采取抓阉方式,并邀请县公证处、镇司法所人员到场,确保全程公开、公平、公正。整个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到分房,未出现一起群众上访、冲突事件。

第四步,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划零为整,集中连片,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举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配套、路成网。在此基础上,通过租赁方式,先后引进12家农业企业、6家专业全作社,流转土地5000多亩,专门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农民不仅可按月领到租赁资金,而且按照本人自愿原则,被吸纳到企业长年务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陶西社区拥有20栋、600套住房的新楼以及3栋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总投资达1亿多元,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文化娱乐条件,而且通过复垦造地,净增耕地446.2亩。76岁高龄的陶有创老人时常不断感慨搬迁新居的喜悦:“没想到我这土拥脖子的人还能走出平房住新楼,子女还有好收入,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村里有位好支书”。

“干部挑重任,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

35年村官路,孙全德始终认为,挑起“权为民所用”的重任,就像一场场足球赛一样,既然上了赛场,既容不得你因犯规犯纪被裁判罚下,更容不得你因不拼尽全力,被观众的“嘘”声“嘘”下。因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

依据这一认识,35年来,他始终如一,把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量化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三公”经费管控等方方面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对两委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强化监管力度,并将廉政教育作为大会小会的“逢会必讲”,让村组干部始终做到心中有戒,警钟长鸣。近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在30万元左右,为了用好财、理好财,在孙书记的倡导下,村里发动村民以股民的身份参与集体经济管理,既保证了集体经济不被贪污挪用,不被以奖励名义私分,不被用于公费招待,又依据群众意见,将公款花在了社区的物业管理、清扫垃圾、水电费缴纳等方面,大大减轻了村民必不可少的负担。

35年来,孙书记给陶西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陶西人富了,孙书记家却依然清贫如故。知情者说,并非孙书记没有成为富豪的机会,而是机会全被他“放飞”了。

2011年,陶西村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后,其中县里通过招投标招进的一家公司担心村民代表监管太严,工程验收时被“卡壳”,便专程开车给孙书记送来了5箱高档白酒,要孙书记给村民代表打个招呼,“绿灯”放行。孙书记却放下脸说:“村民代表自有工程监管的权力,你工程质量好,验收自然过关,你工程质量差,就是送上一百箱酒,不要说村民代表,就是在我这也别想过关”。一席话说得公司老板只得带上酒悻悻而回。

近几年,每逢过年过节,村上的民营企业老板都要大包小包带上酒品、礼品走进老书记家,借以感谢老书记对企业的支持。然而一次又一次,都被老书记婉言相拒。他说:“企业入驻陶西,带来的是你们自己、我们自身以及全体村民的三赢效益,支持企业是我们村两委班子的份内责任,岂能谈得上感谢。”

凭借老书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理念,35年间,在老书记身上,未出现一起群访、信访案件,村两委班子成员同样无一人犯有违法、违纪案件。

初心不改,务实为民,孙全德以此换来了陶西社区串串丰盈果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陶西社区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合肥市“双培双带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孙全德本人也先后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安徽省“十佳村干部”、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之位。

又是一个“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的盛夏,如今,孙全德虽然退下了村支书的岗位,但他那“初心不改,务实为民”的作风,在长丰大地必将热度不减,熠熠生辉。


                                                       (孔宪昌)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