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介绍“中国好人”黄先明、葛惠珍夫妇的先进事迹
7月1日,蜀山区井岗镇金湖社区玉兰新村小区党支部80多岁的老党员、“中国好人”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向社区交纳大额党费1万元,作为献给党百岁生日的礼物。
黄先明、葛惠珍夫妇还特意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作为母亲的儿女,在母亲生日之际,交纳大额党费,感谢母亲把我们培养教育成人,带给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我们所有一切都是党给的,衷心地感谢党、祝福党,也祝愿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越来越幸福!”朴实的语言透着对党的深厚情怀。这是夫妇两第三次交纳大额党费,36年来夫妇两坚持捐资助学30多万元,荣获“中国好人”称号,这对分别有56年和31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如一践行入党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初伸援手 克服困难帮助别人
1985年,黄先明老人因阑尾炎住进了宁国县医院,老人发现临床有位陪护的女士,愁容满面,常常暗自落泪。一问得知是因交不起600多元的住校费,孩子可能面临辍学。那时候,黄先明、葛惠珍家里也不富裕,上有老人赡养,下要负担女儿大学费用。
面对这位女士的困难,他们没有袖手旁观,因为小时候家庭贫寒没钱上学以及求学之路的艰难,在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当场表示目前自家女儿已经去外地上大学,可以让这个孩子住进自己的家里,这样就不用担心住校费的问题。他们把女儿的房间整理出来,免费让女士的孩子居住,还贴心的购买了生活用品,每周还给孩子烧些可口的饭菜。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屯溪师专。在宁国生活期间,黄先明、葛惠珍夫妇像这样先后资助了六名贫困生,并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践行初心 爱心铺满助学路
1999年,黄先明、葛惠珍夫妇退休后移居金湖社区玉兰新村小区,老两口每天坚持看报纸,是安徽商报“爱心面对面”栏目的忠实读者,只要看到报纸上刊登救助信息,老两口便会马上想方设法将他们的“爱心”传递到别人手中。
2004年,老两口通过安徽商报向渴望学习音乐的盲童王香君捐助了3000元,多年来两位老人一直关心香君的成长,2015年香君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位盲人参加高考的孩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的天津音乐学院。后来看到王香君办音乐会筹学费的消息后,他们又第一时间捐款2000元。看到贫困大学生邵婉萍的困境后,他们又资助2000元。看到安徽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发起白血病患儿专项募捐活动后,老两口捐款1万元帮助白血病患儿。还先后3次向金寨县希望工程捐资6万元,累计资助60多名学子。老两口向社会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次数太多了,还有很多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
据不完全统计,36年来,他们用自己一点点攒下来的钱,已累计捐资30多万元,帮助20余名贫困生完成了学习,帮助困难学子100余名。相对于他们对困难学子的阔绰出手、慷慨解囊,他们对自己却相当抠门,他们位于玉兰新村的家简单而又朴素,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床也是简易的木板床,电灯也是毫无装饰的日光灯,穿的衣服一看就是多年的旧衣服,都能看到洗的泛白的边,老两口将退休金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家庭生活开支,一份作为捐资助学的基金。36年来,老两口秉持着让更多贫困学子接受教育的理念,始终如一捐资助学,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
红心向党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报纸上需要帮助的人变少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社区干部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黄先明、葛惠珍夫妇也想加入社区队伍,但是考虑年龄太大,也许帮不了忙,还会给社区添麻烦,他们向社区交纳大额党费2000元支持抗疫。
当年7月,看到电视上武警官兵指战员日夜奋战在防洪大堤上,不怕疲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深受感动,又向社区交纳大额党费5000元。这次庆祝党的百年生日,他们再次交纳大额党费1万元。同时,老两口积极响应、主动参与社区的“好人课堂”,向社区党员、群众讲述自己捐资助学的心路历程,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好人精神”的种子已经落地生根。最近金湖社区又新添两名“合肥好人”,发现好人,争当好人,传播好人故事,发挥好人效应,已在社区蔚然成风。
仰永翠 毕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