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息来源: 市关工委 发布时间:2014-03-25 09:49 【字体: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养分和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写了“仁爱”、“诚信”、“孝敬”、“勤俭”、“义勇”美德和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美德至今还见之于人们的行动。由于要说明其渊源,文中引用古典比较多,但它们并不难懂。三月十七日市关工委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此文稿印发给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关工委,供各级关工委思想道德报告团结合实际向青少年宣讲时参考。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好德必须与好学结合起来。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学问、学习,下同),其蔽也愚(容易被人愚弄);…好信(诚实)不好学,其蔽也贼(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捣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胆大妄为)。”孔子是全面的、完善的。“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所以,要真正懂得道德,传承它,践行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智”是不可缺少的,好学,有知识,长学问是必备的。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24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国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弄清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和基本遵循。

一、仁爱

在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论语》中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爱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二千多年前就提出来,并确立其核心地位。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当时“礼崩乐坏”,周礼行不通了。孔子继承了春秋时代思潮,把“仁”突出出来,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分开来讲是“忠恕”,概括起来就是“仁”。“己所不欲,忽施於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愿干的事,不要加于别人。自己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这就是“恕”,也就是“仁”。如果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愿干的事强加于人,这就不是“仁”了。如果自己是站住了,而使别人倒下了;自己的事行通了,而把别人的路堵死了,这也不是“仁”了。

孔子把“仁”、“仁爱”思想贯彻到一切方面,包括人人、家庭、社会,包括人处理一切关系,包括人的成长、人的品质,做人等。比如,在人的成长方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孔子是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然后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先立人,后治学。孔子把“仁”用在治理国家方面是这样说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诚信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用老百姓为国家干公事要放在农闲时间。引伸开来,你看,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公务人员、执政者要勤政、廉政,要诚实守信,上级要爱护下级,对老百姓不能随意差使,要爱护老百姓,不是有“仁爱”思想的影响吗?上面说的,还不是孔子“仁政”所要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要求的仁政的最高境界是要像上古时代圣君尧、舜那样“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执政者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这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要重视民生吗?“修己以安百姓。”就是执政者要努力提高自己思想品德和文化理论水平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这后两点,孔子认为连尧、舜也未必能达到,这个要求是很高的,这就是圣君的境界。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就是说,庄重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用别人与你合作共事。我们今天说的公民品德修养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与此很相像吗?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仁爱”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将“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护社会主义”。到21世纪提出“八荣八耻”。我们今天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就不能不对我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加以细察、深察,“温故而知新”。

爱是什么?就像一首歌所唱的: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诚信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诚信即诚实守信,也就是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它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个基本道德准则,在中华文化中已传承了几千年。在《论语》中,“信”字就先后出现了38次,其中有24处作“诚信、信任”讲。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说自己是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即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心耿耿和坚守信约。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管子·枢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是天下共识形成的关键。“结”是结网的意思,只有诚信才可能使社会形成一个网络。诚信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与其他道德规范相比,诚信更具有永恒性、实践性、世俗性的特性。诚信得到践行,社会就和谐,反之则伦理秩序崩溃,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陷入混乱。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经济活动是人们最广泛最普遍的实践活动。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诚信,是否诚实、守信、守约,它直接关系着利益实现、财产安全、生活质量、甚至生命保障。

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有害思想观念,导致一些人信用意识淡薄,社会信任感下降,诚信缺失,造假欺诈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受欺骗的切肤之痛。因此,诚信已成为全社会的最迫切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把诚信作为做人的第一要义。经商要以诚信求发展。像“同仁堂”一副对联所说的“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功。”要以当年徽商为榜样:“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治国要以诚信为大端。子贡问孔子治理好国家要具备哪些条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是古人之训。

我们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把诚信作为管理的重要原则,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建立“红黑榜”发榜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个人的高尚人格力量;诚信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诚信是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诚信是国家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说,诚信是无价之宝,是软实力,我们时时、事事不可忽视它、丢弃它。

三、孝敬

孝敬就是孝亲敬老。孝亲就是孝顺父母、公婆、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敬老就是尊敬老年人,包括老师长辈,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特别是贫病孤残老人。孝亲与敬老是相互联系的,在家中孝敬自家老人,到社会上尊敬外面的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孝亲敬老的人与事层出不穷。黄香扇枕温床,董永卖身葬父,花木兰代父从军,岳飞敬师孝母,包公辞官尽孝等,民间广为流传。汉朝时由官府授给七十岁以上老人“王杖”(一种顶端雕有鸠形的手杖),持杖老人可以享受种种优待。清朝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老人达三千九百多人,传为千古美谈。

我国敬老孝亲历史悠久。从上古时起,就把敬老孝亲作为考察、选拔贤、能,做大事、赴大任的重要依据,以及官员德政的重要内容。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远古部落首领。他小时丧母,自小遭继母虐待和后弟象的多次陷害,他逃脱后于历山脚下开荒种地。后来继母遭灾受难,他不记前嫌,把父母和后弟接回家中,侍奉父母,宽等后弟。唐尧听了这件事,非常赞赏舜的品德,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还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唐尧、虞舜是我国古代的圣君。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也始于虞舜。

张良是刘邦重臣,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因为他敬老心诚而得到一部兵书才做到的。一天张良在路上遇见一布衣老人,老人故意将脚上鞋子甩到桥下,张良为他捡鞋穿鞋。老人觉得“孺子可教”,约他五日后清早来桥上见面。五日后清早张来时老人已先到,对他生气地说:“五日后再来吧。”是日张良半夜起身到桥上,天刚亮老人来了,见张良敬老尊老,又如此心诚,心想,此人将来定可干一番大事。遂从怀中取出一部兵书送给张良,并叮嘱说:“你熟读此书,可辅助明君夺取天下,十年后必成大业”。张良回去后打开书见是《姜太公兵法》,书上还有黄石公的许多批注,是旷世之宝,张良日夜研读,得此真髓,遂成大业。

清人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一次领书童走到城南村庄见一民宅贴着一副新对联:“家有万金不算富,命中五子还是孤。”遂叩门进屋见一老者唉声叹气,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得知老人当天过生日,写了这副对联。郑表示祝寿后即回县衙,便命差役将老人十个女婿叫到县衙来。书童纳闷不解,郑解释说:小姐称“千金”,家有万金不是有十个女儿吗?俗语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命中五子正是十个女婿。等老人的十个女婿到齐后,郑给他们上孝敬老人课,规定十个女婿轮流侍奉岳父安度晚年。并说:“如有哪个不善待岳父,本县衙定要治罪。”次日,十个女儿女婿都带着衣服食品上门看望老人,变得十分孝顺。这个故事说明,孝敬老人是官员实行德政的内容之一。

我们党的领导人、革命家,虽然他们为了革命和穷苦人们的解放,很早就离开家,不能亲侍父母,但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都始终铭刻在心,不能忘怀。1919年毛泽东母亲去世时,他从长沙返回韶山为母守灵,并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情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以后他奔波革命于全国,直到1959年才回到阔别了32年的故乡,在旧居时他久久地凝视着父母的照片,次日又踩着露珠来到父母坟前,深深地三鞠躬,默哀良久。回到住处时还说:“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193721是毛泽东老师徐特立60大寿,毛泽亲笔写长信祝贺,热情赞颂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并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亲自陪着徐老参加祝寿会,恭恭敬敬地给老师祝寿酒,祝老师“长命百岁!”

朱德著文回忆母亲。1944215,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自参加共产党后就与家庭完全隔绝了。朱德知道了母亲去世后万分悲痛,于45写下《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寄托哀思,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文中说,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最大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在去世的前一年85岁时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感谢母亲给自己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劳动的习惯,教给自己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同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鼓励朱德走上革命的道路。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道: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员,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自己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与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伟人、名人如此,至于敬老孝亲佳话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是不胜枚举。

倡导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孝”这个字是“老”字头和孩子的“子”组成的,老在上,子在下,它反映了血缘人伦自然关系。父母不仅生养了子女,而且教育了子女。“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牵,教之道,贵以专。”蒙童的开化是从父母、家庭开始的,父母是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教家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当时家风家教典范。我们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父慈子孝为基础的家风家教的培育和传承,把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传承下去。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真是天理难容。父母养育子女,从“十月怀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读书、成家、立业,父母乃之祖辈该要付出多少心血,做出多少无私奉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理应知恩报本,孝亲敬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禽兽不如。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是说的农耕社会。现在是开放的现代社会,子女大都在外谋事,不出远门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常回家看看。大概有不少人做不到这一点,以至于国家要为此立法。现在常常听到十多岁的小孩,一遇到与父母龃龉,或者自己心中有不快之事,就不打招呼离家出走,搞得父母担惊受怕,到处寻找。这就违反了古贤所说的“游必有方”了。孝亲敬老如何做,《弟子规》一书仍可值得参考、效法,现在有不少学校学生都在朗读、仿行。

孝亲敬老,它有利于社会文明、国家进步。国与家是紧密联系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孝亲敬老。在家子女孝顺父母,父母爱护子女,家庭和睦,代际和谐;在外尊敬老人,敬老助老,关爱他人,家庭充满着孝心,社会充满着爱心,人际间沐浴着春风,这样社会文明就会前进一步。宋人朱煮在《四书集注》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领导者)到老百姓,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根本。如果个人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说,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君子要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所以说,“百善孝为先”。人要做好事,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好事,就先从孝顺父母做起,以此作为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起点和根基,来全面提高自己。

四、勤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且使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下去。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由懒惰所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四体不勤”,必然“五谷不分”;人要懒馋,万贯家产,也因挥霍而空。过去,我们国家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可是有一些人认为,今天经济条件好了,勤俭可以不要了,或者说节俭不需要了。在这种思想偏向下,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铺张浪费思想严重起来,一些领域豪华奢靡现象日渐疯长,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

殊不知,这种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俭是人的重要道德品质。勤劳创造财富,节俭则聚积财富。如果人不节俭,一代挥霍一代,挥霍了上一代,又吃空了下一代,财富没有续存,人类还怎能延续。节俭不是“苦行僧”,不是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和消费也不要。而是要节制那些不合理的、不理智的、损人利己的、害人悦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俭”对立面就是奢侈、浪费、糜烂,是种纵欲。如贪溺酒色、大吃大喝、打牌赌钱、纵情玩乐、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等等,久之就可能造成人格畸形。勤和俭是不能分开的,不“俭”就可能不“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勤”难。

我们要戒奢克俭,克勤克俭,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要在全民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的活动,特别是要突出节粮、节水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单位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从每个人做起。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五、义勇

要了解义勇,必须从“勇敢”说起。勇敢总是与可怕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谓勇敢就是不畏惧可怕事物的行为。勇敢的反面是怯懦,怯懦是畏惧可怕事物的行为。勇敢分为两类,一是义勇,一是不义之勇。所谓义勇是符合道义的勇敢。如董存瑞托炸药炸敌人的碉堡,黄继光堵枪眼等,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不义之勇是不符合道义的。如月黑风高杀人越货的强盗之勇,打架斗殴的市井流氓之勇等。同时,勇敢还必须在智慧指导之下,这才是英勇,是得胜于失的勇敢。反之,违反智慧,不受智慧指导的勇敢是鲁莽,是得不偿失的勇敢。例如,工兵去排雷是英勇,外行去排雷是鲁莽。不会排雷的人去排雷,既于事无补,作无谓的牺牲,也是不道义的。由此可见,勇敢只有与道义和智慧结合起来,才有利于社会、他人和自己,才有正价值,才是正能量。勇敢是种精神,是种力量。遇到可怕的事,首先不要畏惧,因为畏惧就会失去智慧、失去力量;不畏惧,即使缺少这种办法,也可能“急中生智”想出其他办法去战胜困难,战胜邪恶,战胜艰难险阻,夺取胜利,获得成功。所以,我们要提倡见义勇为精神。勇敢是人生成功、事业胜利的必备条件。因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有所作为、有所出息,则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干事业或是求德行,其一生便注定会遇到风险、困难和险阻的。缺少勇敢精神,是难以实现人生梦想的。特别是在国家、民族遇到大事时,每个人都要做到见义勇为,为国担当,为民赴义,这是最高层次的义勇。

见义勇为不只是人人要具备的品质,更是领导者、干大事的人要具备的品格;不只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壮举,更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不到不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勇气。孔子说:“勇者无惧”,并在《论语》的《为政》篇之末讲到“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强调执政者不仅要有政治智慧、政治敏感,更要有政治勇气。否则,见“忠”、“义”,而无勇气实行之,也不能施政于国,施惠于民。只有具备了政治智慧、政治敏感,同时也具备了政治勇气的人才能想大事、干大事,勇往直前,直到胜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就证明了这一点。今天的改革已到了深水区,是涉深水、啃硬骨头,无论是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还是治理环境、反贪惩腐,简政放权,强军固国、全民安全,一桩桩,一件件,其艰巨性困难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运用了政治智慧、政治敏感、政治勇气,才使改革胜利地进行下去。

六、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社区为依托,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为重点,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坚持志愿服务的活动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出一批学雷锋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引导人们立足岗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义举,是善行,是爱心的奉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中可以提升人生境界。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我市包河区出台多项志愿服务制度,鼓励全民参与志愿服务。至今年底,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60%以上的党团员注册为志愿者,社区注册志愿者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10%以上,每人每年提供志愿服务不少于10小时。“合肥帮客”是他们志愿服务品牌:下设五个小分队,分别以颜色命名:红客、绿客、蓝客、粉客、彩客。红客是“红十字”的颜色,代表着卫生帮客;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环保帮客;蓝色是蓝领工人的颜色,代表着为居民排忧解难的技术帮客;粉色象征温暖,代表着爱心帮客;彩色代表着多彩的童年,代表身边的少儿帮客。他们学雷锋见行动,志愿服务到社区,传递着温暖,真是拂面和风春满园。

                                               合肥市关工委办公室印发

      2014317

打印关闭